这张解放前吃螃蟹的照片很出名,但这孩子却未必是穷人,因为他的衣服虽然很一般,但看着发型可却是分头啊。
在解放前,绝大多数的半大小子都是剃光头,因为能省钱。男孩子的头发一般都是仨月长一寸,那就算是讲究点儿卫生的家庭,一年剃个三四次也就差不多了。每次剃头毛儿八七的,一年花不了几毛钱。
而留分头的就不行了,每个月至少也得理一次,讲究点儿的半个月一次,要不然鬓角和后脖梗子不像样儿。而且分头动不动就得洗头和发蜡发油什么的,维护成本太高了,穷人家留不起。
那看图片中这孩子,鬓角泛着青皮,很明显是刚理完的分头。虽然有些凌乱,那也肯定不是穷人家孩子,至少也得是讲究点儿的中产家庭。而且这孩子也肯定不是店铺的小伙计,因为伙计虽然有留分头的,但穿着却一定是配套的长衫,不会短打扮的。
展开剩余72%结合这孩子的头发衣服,很可能父母是做小生意的,孩子肯定不是纨绔子弟但也不穷。之所以留分头是因为上的学校不错,同学们留分头是时尚。而之所以穿短衫是因为要帮家里干活,穿长衫不方便。同桌那个袖子上打补丁的,很可能就是他家的员工,这孩子则是少东家。
另外说两句螃蟹问题。因为我妈就是上海人,1950年的时候才全家跟随我外公来的北京。我外公是上海某大厂的高级技工,收入很高的,每个月折合1500斤大米。但家里孩子多,所以过的也挺紧的,我妈1949年刚四岁的时候就去当童工了,陈皮厂剥桔子皮,每天管两顿稀饭+带回家一碗米。
按照我老娘的说法,在上海的时候也经常吃螃蟹,还有鱼虾什么的,都是我外公自己去抓的。当然都是品质不太高的,高产高质的区域早就被各种势力霸占了。
另外按我几个舅舅的说法是,小时候都不爱吃螃蟹,既麻烦又不抗饿,哪怕当时感觉差不多饱了,用不了一会儿就又饿了。这是因为水产品的热量低,跟粮食肉类的没法儿比。
螃蟹这东西在过去是富贵人家吃的,比如《红楼梦》的螃蟹宴,刘姥姥给算的账,少爷小姐们吃一顿螃蟹花了20多两银子,够普通人家过一年的。当然人家贾府吃的都是大螃蟹,一两银子才20斤,5分银子一斤。
民国时期上海的大闸蟹也很贵,阳澄湖的就更贵了,动辄几毛钱一只,相当于普通人一天的收入。比如骆驼祥子一个月才10块钱收入,毛伟人才8块钱,每天两三毛钱,真的换不来一只大螃蟹。
那会儿的螃蟹之所以贵,其实主要是因为大个的稀有,而小个儿的就不太值钱了,富人不爱吃,穷人则是吃不起也懒的吃。像我大舅说他小时候连鱼都不爱吃,因为这玩意儿不放油不香,但放油多了挨揍,吃了也不抗饿,还不如吃豆腐呢。
另外城里的螃蟹贵是因为运费高损耗大,一耽误时间就能死一半。而之所以传说是“死螃蟹有毒”,其实是因为这东西一旦死了就迅速变质,吃了容易闹肚子,所以才误传为有毒。
那翻回头再看这张图片就好解释了,未必是穷人家孩子可劲儿造螃蟹,而是这孩子家里大概率就是卖螃蟹的,或者说邻居是卖螃蟹的。也就是螃蟹在他们这儿并不贵,而且吃的大概率是刚死的,卖不出去但扔了又可惜,索性自己吃吧。
我爸说他小时候在北京吃螃蟹都是提前订货,到了日子人家给送货上门,一次就是两篓子,也是得使劲吃,要不然就都死了呗。
解放前北京有卖鱼的,但极少有零售卖螃蟹卖虾的,就是因为不好运输和存活。所以想吃了要么就是家里订货,要么就是去大饭馆儿吃,小饭馆都不敢经营这种鲜货。
甚至一直到80年代了,北京的活鱼都很少见,我更是在小时候没见过活虾,也吃不起。甚至90年代初如果请客吃活虾都是很有面子的事儿,能吹半年牛逼,因为一年也吃不着两次。
我小时候第一次吃螃蟹是70年代中期,我三舅去河北出差时带回来的。个头儿都不大,说是特供系统挑剩下的。但便宜啊,我三舅回忆说才几分钱一只。但他们都没敢多买,因为都知道就算是开车回北京也挺费时间的,再分送到亲戚朋友家里,那弄不好就剩不下几只活的了。
而且最主要的是那个年代的人们肚子里油水不多,没什么人爱吃这玩意儿,太费劲了还越吃越饿,不够工夫钱的。
总之吧,螃蟹这种东西在过去是两极分化的,有钱人吃最大最好的,吃的也是各种讲究。而穷人则是要么不爱吃,要么只能吃死的或次品……
关注“章哥说买房”微信公众号,有房产相关问题可以向我提问。发布于:北京市垒富配资-炒股配资在线-免费配资网站-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