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深化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善着慢性病和特殊疾病(简称“慢特病”)患者的生活。2024年9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慢性病特殊疾病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医保制度从“保基本”向“保健康”的重大转型。这项改革的核心,在于对慢特病保障的全面升级,具体体现在医保目录扩容、报销比例提升、门槛费取消以及异地就医结算便利化等四个方面。
首先,医保目录新增了8种高费用、重症慢特病,包括重度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特发性肺纤维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渐冻症)、克罗恩病、多发性硬化症、肺动脉高压、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以及儿童孤独症。这些疾病共同的特点是病程长、治疗费用高昂,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此前并未被充分纳入医保保障范围。以“渐冻症”为例,患者年均治疗费用超过十万元,需终身用药。改革后,利鲁唑等靶向药物被纳入报销目录,患者自付比例锐减至5%。同样,克罗恩病患者使用的生物制剂(如阿达木单抗)报销比例也大幅提升,年治疗费用可从八万元降至约四千元。预计全国将新增约300万受益患者。
其次,此次改革的另一大亮点是全面取消了慢特病医保报销的“起付线”(门槛费)。过去,许多地区对慢特病门诊报销设置每年500至2000元不等的起付标准,给患者带来额外经济负担。新政策明确要求各地取消所有慢特病待遇认定的起付线,实现“零门槛”保障。报销比例也同步调整:基础慢特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报销比例从70%提升至80%;新增的8种高费用病种报销比例高达90?5%;符合慢特病标准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统一提高至95%(不分医院等级)。在山东省,肺动脉高压患者王女士每月使用的靶向药波生坦片原价4800元,过去医保报销后仍需自付1440元,现在仅需支付240元,经济压力大幅减轻。
展开剩余57%再次,为解决慢特病患者跨省就医的难题,新政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实现了异地就医备案“零材料”和医疗费用“一站式”直接结算。患者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线上备案,在备案地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时,持社保卡或医保电子凭证即可实时结算,无需垫付再回参保地报销。例如,北京市参保的河南籍李大爷因特发性肺纤维化需定期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复诊。过去每次需先垫付两万余元,再等待一个月才能报销。现在,他通过手机备案后,在郑州即可直接结算,个人仅承担5%费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人次同比激增217%,结算金额突破180亿元。
最后,为确保政策红利精准释放,医保部门配套推出了多项措施:制定全国统一的慢特病诊断标准和认定流程,避免各地执行差异;将新增病种涉及的特效药纳入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确保医院和定点药店均可供应;利用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诊疗行为,防止“假慢特病”套取医保基金;部分地区已探索“长处方”服务和“居家医保”,进一步延伸保障链条。
此次改革不仅是费用的调整,更是医保理念的升级,体现了国家对人民健康的重视。下一步,将推动“医保支付方式”与“健康管理服务”结合,探索罕见病用药保障和心理治疗纳入慢特病目录等,持续优化医保制度,为“健康中国2030”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真正实现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提升生命质量。
"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垒富配资-炒股配资在线-免费配资网站-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