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5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逝世的消息震动了世界。就在前一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高岗等中国领导人,得知斯大林病重,便紧急前往苏联驻华大使馆,通过潘友新大使向苏方表达慰问与关切。然而,没想到仅过一日,斯大林便与世长辞。
中央人民政府立即发布公告,全国下半旗致哀三天,同时停止一切宴会和娱乐活动。3月6日,毛泽东向苏联领导人发去唁电,并亲自前往苏联大使馆吊唁,还撰写了《最伟大的友谊》一文,表达对这位同志的深切哀悼。与此同时,周恩来总理率领近20人的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斯大林的葬礼和追悼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十万余名群众也自发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全国弥漫在悲痛的气氛之中。
此时,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也带领官兵在指挥部设立灵堂,悼念这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杜平是志愿军首任政治部主任,曾参与领导第一至第五次战役的政治工作,也参与了停战谈判。斯大林去世后,他突然接到中央急电,要求立刻回国执行新任务。杜平满心疑惑,返回北京后才得知,党中央和毛主席考虑让他出任中国驻朝鲜大使。
展开剩余66%这一决定令杜平颇感意外。此前的首任大使倪志亮因病回国,工作暂由甘野陶代管,使馆的大使职位一直空缺。党中央认为杜平资历和经历合适,但他却觉得自己并不胜任。他坦言外交场合需要灵活应对,而自己不善社交,甚至连抽烟喝酒都不会,难以应付复杂场面。他还建议,由经验丰富、已在岗位上工作的甘野陶担任此职更为合适。
杜平的顾虑被彭德怀转告毛主席,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杜平时,也详细了解了他的想法。毛主席笑着问他年龄,听到“45岁”后仍劝他尝试学习新角色。但最终,毛主席尊重了杜平的意见,没有强行任命他为大使,而是托他将一封亲笔信带给金日成。信中表示,杜平继续留在谈判代表团,如金日成有事可直接找他。
杜平如释重负,再次返回朝鲜,将毛主席的信转交金日成,后者欣然接受。此后,杜平在谈判代表团担任党委副书记,负责战俘交换等事务。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署,彭德怀在李克农、杜平等人的陪同下,在协定上郑重签字。至此,历时2年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当天,杜平激动地写下《热烈欢迎朝鲜停战,坚决维护停战协定》,文章随后被多家报刊刊登。
战后,杜平继续主持战俘释放与交换工作,直至1954年春天才返回国内。此后,他历任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沈阳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政委等职。1955年,潘自力接任中国驻朝鲜第二任大使,延续了中朝两国间的外交使命。
斯大林的逝世不仅是苏联历史的重要节点,也深深影响了中国。在这一时期,中苏关系和朝鲜局势紧密交织,而杜平的经历正是新中国外交与军事斗争相结合的缩影。
发布于:天津市垒富配资-炒股配资在线-免费配资网站-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