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去世3年后,我终于写完了那本题为《如玉一生》的回忆录。从此,妈妈一生走过的任劳任怨,在这个世界上再也不怕被遗忘。
写作过程耗时近一年,其中走了一些弯路。在象征团圆的中秋佳节、敬老爱老的重阳节双节即将到来之际,我把写作过程分享出来,以期帮助每个人都可以实现为家里至亲写回忆录的梦想。
(一)给妈妈写的回忆录8万多字,串联起了她从1958 年到2022年的64年人生。 我的母亲黄如玉——一个从未走出河北农村的普通妇女。
萌生动笔的念头,是在儿子一次追问我“姥姥是谁”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妈妈在我耳边念叨了无数遍的那些往事,正随着时间慢慢模糊,后代更是从出生起就会遗忘。如果连我都忘了,她在这世上生活过的痕迹,就真的要如烟散去,后人将无处寻觅。我拿定注意,要把母亲的经历写成回忆录,让后代都能看到母亲的故事,不忘记先辈的传承。
展开剩余85%“她一辈子种地干活,有什么好写的?”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父亲,没想到父亲的响应给我泼了一盆冷水。也能理解,在很多人的眼里都是这样,总觉得回忆录该写给“大人物”,普通人的一生不值一提。
可我明白,母亲的一生经历对我和家人都是唯一的,也真实地影响着我们和后代。她在春耕秋收里拉扯儿女,在柴米油盐中度过一生。她的故事或许登不上时代的舞台,却藏着我们家最珍贵的密码
我想,给妈妈写回忆录,不必追求成为畅销书,妈妈面对困难时的坚韧,操持家务时的智慧,甚至那些被岁月磨平的“小脾气”,都是独属于我们家的精神宝藏。更何况,妈妈的一生很有典型性,我相信,如果出版也一定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说归说,爸爸不支持,这事干不成。
(二)为了说服爸爸,我回娘家多了起来,常给爸爸讲妈妈的过去的事,说起妈妈的好,还许诺以后给爸爸也写一本,终于答应了下来。
接下来,我用了五六个月的时间,梳理回忆、采访亲友。抢救回忆的过程,像一场漫长的“时光打捞”。
为了让故事更鲜活,我常拉着亲友聊天。采访父亲时,最开始他总说“没什么好说的”,直到我问起他们结婚时的细节:“当时穿的什么衣服?彩礼给了多少?”他才打开话匣子,说起1979年婚礼上,妈妈割麦速度远超家里四个男人,爷爷念叨了好多年;说起姥姥送他的那块60元的“钻石牌” 手表,是当时比250元彩礼还金贵的礼物。这些细节,让那个在我印象里总是忙碌的妈妈,多了几分鲜活的棱角。
我还特意留心搜集了妈妈的“日常小事”。比如妈妈春天如何播种,夏天半夜去浇地,冬天怎样储存大白菜;她赶集时总给我们带麦芽糖,包饺子时会把肉馅多分些给孩子……这些细碎的场景,藏着她最真实的爱。
我还翻出家里仅存的老照片、她做的布书包、甚至旧账本,准备把它们扫进书里当插图,让文字有更温暖的底色。
就这样陆陆续续访谈,花了五六个月的时间。当我梳理完母亲的故事,我准备伏案书写的时候,却发现内容比较繁杂琐碎。如何写成一本家里后代都能看得懂的书?我颇费了一番脑筋。
(三)毫无头绪的时候,我试着用“人生大事年表”搭建框架:从1958年她出生,到1979 年姥爷去世后她撑起家,再到1992年弟弟出生、2013年家里翻修老房……20多件“大事”,串联起她的一生。可这样写了一部分之后,发现写得很像流水账,啰嗦细碎,写到后面觉得索然无味。
后面我又找来回忆录写作教程,按人生阶段和重点事项来写,一件件事拼合成了人生回忆,重点内容是清晰了,但漏掉很多生动的细节,文稿显得枯瘦,内容不够丰满,情绪感不强。
我在网上看了很多教程,好歹上学时候作文60分也能常考50分左右,我不信不能把母亲的回忆录写下来。
按着教程里的思路,我把母亲的一生又进行梳理,进行分段、逐段展开,搭好骨架填充细节,却发现只是记事,没有写出我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读起来缺少内涵。就这样折腾了两三个月,写的挺痛苦,情绪耗尽了,我把写回忆录的事情搁置了下来。
(四)今年,我看到身边很多老人晒出了回忆录,我又想起给妈妈写的那本回忆录。
问了身边几位老人,他们很多都是由专门写回忆录的团队帮着写的,也就是俗称的代写。代写的概念我倒不陌生,我在查阅资料时,就发现有专门写回忆录的老师,但我一直希望能自己写,毕竟我对母亲熟悉,带着感情,请人写怕写不出我要的感觉。
但经过两三个月的折腾,实在有些心累,又想着这事不能拖黄了,得想办法尽快完成,我决定换个路子:找专门写回忆录的老师试试。
我通过了解,目前市面上写回忆录的大致有个人、工作室和公司三类,个人和工作室一般作家自己写居多,公司一般是找写手写。在收费上,有的按字数收费,少则千字两三百,还有千字五六百的。也有按套餐收费的,五万字收费近三万,但访谈次数很少,外地还得另加费用,找来找去头都大了。
最后,经邻居王大爷推荐,我找到了北京的银河家史,他们是专门编修家史的团队,只做编修回忆录、家史、家族史和家谱、家训、家庭相册书那些,由中央媒体工作的老师亲自写,他们对新闻纪实、历史、文学、心理等知识比较了解,也很有职业敏感、责任心,这是我比较放心的。而且,老师们提供管家式写作服务,我只要说需求和回忆人生、审稿,他们从采访到出版全程跟踪推进,签署保密协议(全过程保密、成果保密)和版权协议(版权归我),收费也公道(分阶段付),这让我觉得可以托付,就果断签约合作了。
(五)一开始心里还有些忐忑,既怕他们对接的传主多太分心,不能好好些,也怕他们写不到我要的效果。但在后续的合作中,我感受到了我选择的正确。
银河家史的老师第二天就联系到我,我交付了资料和采访记录,把我的想法进行了深入沟通,然后就忙别的去了。老师根据我需求,阅读了我前期采集的素材和初稿,进行了评估和稿件策划。
合作中有一个小插曲,银河家史的老师根据阅读的内容,提出母亲小时候的经历等几处不完整。的确,对母亲小时候的一些经历,我采访时疏漏了,银河家史的老师没有图省事,而是帮我进行了补充采访。他们在访谈上没受次数限制,而是以搞清楚妈妈一生的来龙去脉为准,这点和很多团队是不一样的。
他们写的很用心,一个星期就拟好了写作提纲和我交流思路,也帮我分析了之前稿件读着没感觉的原因,建议我按沟通思路进行提升,记录妈妈的一生、总结妈妈的心路历程、铺展情感的起伏和情节的起承转合。这正是我想要的,经历和心路、精神,这才是有血有肉、有魂有情的我妈妈呀。
接下来,银河家史的老师逐章逐节写。半个多月后的那天晚上,我又在摩挲着妈妈的老照片,银河家史的老师给我打来电话,说初稿已经写好,请我核稿提修改意见。
我满怀忐忑和期待的复杂心理,既有对作品充满未知的忐忑,也有对阅读妈妈回忆录的期待。我打开文件,开头就吸引了我,书里场景化、故事化的描写,让我耳目一新,正文分为十二章40多个小节,文中妈妈的故事娓娓道来,通过事实的筛选和穿插很好体现了妈妈的形象。
文中还通过对比,体现了妈妈从儿童到少女、从新妇到妈妈的心路变化历程,这正是我想流传给后代、可以激励后代的呀。我给妈妈写回忆录,不仅仅是个给家人的纪念,让妈妈的一生不会被遗忘,更是一种家庭精神的传承。当时我就一个感觉:银河家史的老师走心了、费心了,写到我心坎里了,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六)定稿后不到十天,银河家史的老师把带着油墨芬芳的书送到我面前,又一次让我惊艳了。书用的精装和最好的纸,排版图文并茂,能看出用心设计,没有省物力人工。老师还把访谈视频和录音资料都交给了我,我感受到他们服务的规范和走心。
如今,8岁半的儿子会把书当成“课外书”翻,他不时指着妈妈的照片问:“姥姥笑起来真好看呀。”我知道,这本《如玉一生》,不仅让妈妈以另一种方式“活着”,更让儿子知道了自己的“来路”。
就像书的后记里写的:“每一个妈妈,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名字。”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拿起笔,让那些平凡又珍贵的人生,永远不被遗忘。
其实,每个普通人的一生都值得被记录。不用纠结故事不够精彩, 不必担心文笔不好,只要带着真诚与好奇,去听、去记、去写,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爱与坚韧,就会永远流传。
如果精力有限,或者想写得更专业,找一家靠谱的家史编修团队是非常省心、非常高效的选择。接下来准备给爸爸写回忆录,我仍会选择银河家史。
(本文为“银河家史体验官计划”入选作品,作者王女士)
发布于:北京市垒富配资-炒股配资在线-免费配资网站-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