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字数相近,语义不变,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增强阅读体验:
---
作者:六朝何事
《图上谈兵》系列共八篇,全面多角度呈现了朝鲜战争爆发到美军仁川登陆的全过程。这是最后一篇。所有战场形势图均由笔者亲手绘制,方便对战史感兴趣的读者直观了解和赏析。
美第10军之所以调往长津湖一带,是因为在占领汉城之后,麦克阿瑟决定再让美第10军发动一次两栖登陆作战,这次的目标锁定在元山。笔者认为,这次行动客观上拖慢了“联合国军”整体北上的节奏,极可能对战争走向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本节就详细分析这次关键行动的前因后果。
展开剩余87%在釜山地区,9月16日“联合国军”展开反攻,5天后即9月21日实现全线突破。23日,第8集团军迅速展开追击。到了9月26日晚上22时26分,由骑7团(欠2营)、第77野战炮兵营和第70坦克营组成的777支队与负责攻打乌山的美第10军部队顺利会合。
此时,“联合国军”面临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是否跨越38线?二是跨越后,进攻计划如何布局?
第一个问题更偏向政治层面,涉及国际局势的复杂博弈,这里暂且不细说。美国国内对此也有不同声音,但杜鲁门政府经过权衡后决定向北挺进。
这项历史性决议通过参谋联席会议的电报形式,于9月27日传达给麦克阿瑟。根据美陆战队战史的记载,麦克阿瑟被赋予任务:彻底消灭北朝鲜武装力量。为实现这一目标,只要苏联和中国尚未介入,他有权在38线以北采取包括两栖登陆、空降和地面攻势的军事行动。虽然参联会反复强调这不是最终定案,未来可能调整,但基本上意味着麦克阿瑟可以开始跨过38线的部署。
在美国推动下,联合国于10月7日通过了八国联合决议,正式批准突破38线。
与行动计划紧密相关的还有美军指挥架构问题。此前,由于美第10军和第8集团军分别驻守仁川和釜山两地,未必需要上下级关系。但若合兵一处,指挥关系就势必成问题。
实际上,沃克在转入反击后便开始关注与第10军的指挥协调。26日,他给麦克阿瑟发去电报:“我想了解第10军当前状况及总司令部未来计划。”这实际上是委婉地询问第10军何时归入第8集团军指挥。
据美陆军战史(第610页)及日方资料(第739页),麦克阿瑟曾在26日之前考虑过占领汉城后,将第10军并入第8集团军指挥。希基少将、作训司长赖特少将和后勤司长艾博尔均支持此计划。
然而,计划突然转变。美陆军战史记载,9月26日,希基少将向赖特少将提交一份计划校核表,显示麦克阿瑟准备让第10军在元山进行登陆。赖特及其联合计划作战组一直研究仁川外的其他登陆方案,元山—咸兴区域正是重点之一,因此赖特几小时内拟出登陆方案(中文版战史对此句翻译存在误差)。赖特计划中,第8集团军将负责西部重大行动,以配合元山或其他两栖登陆,指挥上依然分两路作战。
日方资料(第743页)给出了更详尽的作战要点:
美陆军战史指出,麦克阿瑟之所以有此想法,主要基于地形和后勤考虑。
朝鲜北部被太白山脉分割为东西两大区域,东西联络的关键通道有平元(平壤–元山)公路与铁路,以及京元(汉城–元山)公路和铁路。釜山北上的补给铁路因空袭严重受损,修复需数周,期间仁川港以及金浦、水原机场成为主要补给点。同时,北部铁路网遭到重创,麦克阿瑟判断不可能依赖仁川同时支援第8集团军和第10军北上。
而美军在朝鲜的后勤基地设于日本,若能在元山开辟登陆场,便可直接从日本获得补给,极大缩短补给链。
日方资料还略带炫耀地提及,甲午战争期间日军曾从汉城和元山两方向夹击平壤,借此增加计划的合理性。
那么这个计划到底是否可行?先看9月底“联合国军”整体态势。图1.22根据日方资料绘制,韩1师团未标注,实驻汉城东南,汉城还有韩陆战联队和17联队。
虽然图绘于9月底,而非26日,但兵力位置关系基本不变。从图1.20可见,第10军的两个师位置最靠北,最方便立即北上,接着是第1军,第9军位置最远。
兵力方面,第10军实力最强。陆1师兵力远超其他师,步7师人数虽少于步2师,但附编的韩国兵超过7千。
疲劳度上,第8集团军各部队连续八九个月激烈作战,尤其步24师从七月起即饱受消耗,且正长途行军中;而第10军则仅陆1师曾半个月战斗,且强度较低,步7师几乎未参战,行军距离也相对较短。
麦克阿瑟计划把实力最强、位置最优且状态最佳的两个师调离,绕远路攻占元山。而第8集团军北上仍由第1军领头。骑1师分散范围大,整合需时,步24师亦未完全恢复,两个师合计兵力仅略多于陆1师。
补给方面,既然第10军已在汉城仁川地区作战两周有余,继续北上应能从仁川获得补给(虽开始依赖公路运输)。
汉城至平壤公路约220公里,略长于汉城至金泉或全州的距离。估算来看,待英27旅和步2师抵达汉城附近,陆1师可能已攻占平壤。汉城空虚,短时间内难见人民军有足够兵力防守平壤。铁路维修正在进行(实际进度较快),韩1军亦可能迅速占领元山(后文将提及确为事实)。综上,笔者对麦克阿瑟的计划第一印象是“舍近求远,弃强用弱”。
结合美陆军战史表3和4(第605、606页),笔者整理了“联合国军”地面兵力构成。两表中关于美军各师附编韩国兵数差异较大,笔者未采纳较高数值。表4中列出的非师级部队被理解为各类支援单位及集团军、军司令部人员,总计约11324人。笔者列表美军人数仅包含美军兵力,不含附编韩军,至少步7师不包含。
当时反对计划者众多,包括远东司令部部分参谋、第8集团军、海军及陆1师。
美陆军战史虽提及反对意见,未给详细数据,日方资料却详列第8集团军反对理由及计划细节,包括部分后勤数据。
第8集团军的主要反对理由为:
第8集团军提出作战计划由沃克统一指挥朝鲜全部地面部队,具体部署如下:
现做简要算术题:
日方资料称,空运每日仅约百余吨(此应指攻占汉城初期数据,可能杯水车薪),海运方面,仁川港每日卸货能力4000-5000吨,釜山港达1万吨。军队每日需求约1万吨。
此外,日方引述美1军军长米尔伯恩中将(注:日方称其少将,维基显示1949年晋升中将),称“北进期间,除开城预置3000吨补给外,日常保障需求达3000吨”。
美陆军战史末章描述11月初情况时,第8集团军后勤局局长斯特宾斯
发布于:天津市垒富配资-炒股配资在线-免费配资网站-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