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
小暑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因此,小暑时节,天气炎热、雷暴频繁,是万物狂长的时节。那么小暑是入伏吗?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小暑是入伏吗?
小暑不是入伏的开始。小暑和入伏是两个概念。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然而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虽然小暑节气标志着夏季炎热的开始,但两者在时间定义和计算方法上存在本质区别。根据传统历法规则,入伏的日期由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决定,通常在小暑节气之后出现。
展开剩余90%入伏,是指进入三伏天的意思,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头伏(初伏)正在小暑节气,从入伏到出伏,时间在公历七月初到八月下旬。三伏天是一年中热度最高、湿度最大的日子,故有“热在三伏”之说。
所以,小暑并不是最热的时候,进入伏天后,将会才会十分的炎热。今年入伏时间是7月20日。
小暑与入伏的关系
小暑并非入伏:小暑通常在每年的7月6日-7月8日之间,虽然此时天气已经开始炎热,但并不意味着入伏。入伏是指进入三伏天,而三伏天的起始时间和小暑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一般来说,小暑之后一段时间才会进入三伏天。例如,有的年份小暑过后十几天才开始入伏。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小暑就是入伏。
小暑与炎热天气:小暑时节,气温逐渐升高,空气湿度增大,天气开始变得闷热。这是因为此时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地面吸收的热量增多,而散发的热量相对较少。小暑的炎热为三伏天的酷热埋下了伏笔,它提醒人们要开始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注意补充水分和盐分。
小暑三候
一候温风至
是指小暑节气之后,天气已经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阶段,凉风习习的日子已经远去。这之后即便有风,也都是“温风”,天地之间都仿佛变成了一个大蒸笼,风吹在身上很不舒服。
二候蟋蟀居宇
大致是说,这个时期蟋蟀的羽翼还没有长成,只能躲在洞穴中“面壁”。要等到农历的七八月份,蟋蟀才会跑到田间求偶。
三候鹰始鸷
小暑后五天,雏鹰开始感受到肃杀之气,开始练习飞翔,为以后的搏击长空做准备了。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是什么意思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意思是到了大暑小暑时节,雨水多,天气闷热且潮湿,就像在火炉上蒸煮一样。
“暑”与“热”不同,它有“煮”的意思”。古人云暑不离湿,湿热夹杂,使人如在蒸笼中。
古人用八个字描述大暑“湿”气的来源:土润溽暑,大雨时行。什么意思?大地晒暖之后,地气上蒸,是带着湿气的。而这个时节还经常下点大雨。人们常说防暑降温,其实防暑并不是降温那么简单,还得湿温同防。
东汉刘熙《释名·释天》对这两个字理论上的阐释是:“暑,煮也;热如煮物也。”我们现在戏称暑天是桑拿天,还真挺符合刘熙的阐释——浑身冒汗,犹如水煮。
其他相关谚语:
民间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说得也是要注意防汛防涝。大暑前后,气温高,空气湿度大,这也是体感闷热的原因所在,人们走哪都好似蒸桑拿。
“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说的就是在小暑大暑期间的雨水,对农业生产来说贵如银贵如金。之所以说这句俗语具有地域性,是因为小暑大暑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期,农作物生长旺盛,天气酷热,水分蒸发快,对雨水的需求极为迫切,所以,就有了“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的说法。
小暑有什么风俗
1、“食新”
在过去,中国南方地区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表达对丰收的祈愿。
2、吃饺子
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且饺子的外形像元宝,有“元宝藏福”的意思,吃饺子象征着福气满满。
3、吃伏面
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过后就要进入伏天了。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麦满仓,到了伏天人们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据考证,伏日吃面习俗出现在三国时期。《魏氏春秋》记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
4、晒伏
小暑时节正值梅雨季结束,阳光强烈,民间有晒衣物和书籍的习俗。家家户户会将衣物晾晒以去潮防霉,书生则将书籍置于阳光下驱赶书虫。
5、吃藕
莲藕因清热养血的功效成为小暑时节的应季食物。南方地区流行蜜汁糯米藕,将糯米填入藕孔中蒸制,淋上桂花蜜后香甜可口。
关于小暑的古诗词
1、《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
元稹〔唐代〕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2、《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
独孤及〔唐代〕
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
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
游蜂怜色好,思妇感年催。
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
3、《十八日小暑大雨》
韩淲〔宋代〕
申祷山川便作霖,耘苗时候想田深。且欣小暑能如此,更愿新秋得似今。
早稻欲花将就实,晚禾成叶未抽心。天应不忍焦劳意,直自初栽已望阴。
4、《喜夏》
庞铸〔金朝〕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青奴初荐枕,黄妳亦升堂。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晚窗无一事,步屧到西厢。
5、《夏日》
乔远炳〔清代〕
薰风愠解引新凉,小暑神清夏日长。断续蝉声传远树,呢喃燕语倚雕梁。
眠摊薤簟千纹滑,座接花茵一院香。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
6、《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
武元衡〔唐代〕
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
远山欹枕见,暮雨闭门愁。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
7、《夏日无雨》
释契嵩〔宋代〕
山中苦无雨,日日望云霓。小暑复大暑,深溪成浅溪。
泉枯连井底,地热亢蔬畦。无以问天意,空思水鸟啼。
8、《夏夜苦热登西楼》
柳宗元〔唐代〕
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褰衣。
山泽凝暑气,星汉湛光辉。
火晶燥露滋,野静停风威。
探汤汲阴井,炀灶开重扉。
凭阑久彷徨,流汗不可挥。
莫辩亭毒意,仰诉璿与玑。
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
9、《夏日叹》
杜甫〔唐代〕
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
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
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
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
至今大河北,化作虎与豺。
浩荡想幽蓟,王师安在哉。
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
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
10、和答曾敬之秘书见招能赋堂烹茶二首二
晁补之〔宋代〕
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
红尘它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
小暑饮食注意事项:
1、多喝水
小暑节气到了天气不断变热,这会使得人体的水分大量流失。如果没有及时补水的话,身体很容易因为缺乏水分的滋润,而导致大量细菌滋生。
所以说,小暑节气到了,因为天气原因,人们必须要及时补水。建议随身携带水杯,这样子就可以随时喝水。而且最好是喝温热的水,不要喝冰水。因为天热人体的温度比较高,大量喝冰水的话,身体总是被热冷刺激,很容易造成肠胃不适。
2、别乱吃
小暑节气到了,天气又更热了,很多人因为天热更不喜欢吃饭。对美食也都没啥食欲了,这样子会导致他们摄入的食物量大量减少,很容易造成营养不良的,反而容易给身体带来健康问题。建议在这炎热的天气里,选择一些清淡的,比较好消化的食物进食,比如说粥、汤之类的。还可以吃一些辣味的、酸味的食物开胃,但是要适量,不能吃太多了。
在饮食方面还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是别吃夜宵。因为天热的时候,很多人的吃夜宵的时候,就喜欢吃烧烤喝啤酒。烧烤油腻又辣,啤酒又是冰的,吃这么杂乱,肠胃很容易被搞坏的。
3、宜清淡适量
小暑时节的多雨、高温,更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发频发。所以,这一时节的饮食,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而且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而且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
小暑的吉祥寓意有哪些
小暑节气承载着丰收期盼、健康祈愿与生活智慧,其吉祥寓意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传统习俗和文化象征三个维度。
一、农业生产中的丰收期盼
1、万物蓬勃的成长信号:小暑标志着季夏正式开始,全国农作物进入茁壮成长阶段,北方小麦、南方稻谷等作物迎来关键生长期,民间通过『食新』(尝新米)习俗表达对自然馈赠的感恩,祈求风调雨顺。
2、伏天管理的生命延续:『小暑过,每日热三分』的谚语提醒人们加强田间管理,此时追肥、除草等农事活动,象征着对秋收的精心筹备。
二、传统习俗里的吉祥寄托
1、财富与福气的象征。
北方头伏饺子:饺子的元宝造型寓意『元宝藏福』,寄托财源滚滚、福气充盈的愿望。
2、南方食藕习俗:藕与『偶』谐音,蜜汁藕象征婚姻美满,醋拌藕则暗含人际和谐的期许。
三、健康长寿的食疗智慧
1、黄鳝滋补:『小暑黄鳝赛人参』,此时黄鳝肥美,食之可补中益气、祛风湿,体现以食养生的智慧。
2、炒面存粮:北方将新麦炒制储存,既应对暑热食欲不振,又寓意未雨绸缪的生活哲学。
四、文化象征中的趋吉避凶
1、自然时序的敬畏表达:晒伏习俗通过晾晒衣物书籍驱除霉气,暗含『借阳消灾』的禳解之意;小暑当天忌登高涉水等禁忌,反映古人顺应天时的生存智慧。
2、物候现象的精神投射:蟋蟀避暑墙角被解读为『知进退』,鹰击长空则象征志向高远,这些物候观察被赋予处世哲学的深意。
发布于:广东省垒富配资-炒股配资在线-免费配资网站-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